当前位置: 湖北在线首页 >> 资讯
“小红薯”变成“金疙瘩”!武工大学子驻来凤村破解增收难题
发表时间:2025-07-04 16:09:24  阅读:-   来源:互联网

2025年6月26日,武汉工程大学“不负苕华”实践团在恩施来凤村交出了一份答卷:他们研发的技术成功将红薯废渣转化为高价值全降解地膜,破解了长期困扰红薯淀粉产业和薯农增收的废渣处理难题。

两年前,实践团首次到访恩施来凤,三丰时代农业有限公司CEO杨晓华向他们揭示了红薯淀粉产业的痛点:全国5145万亩红薯,仅有20%能用于高值淀粉加工。每产1吨淀粉产生6吨废渣,其高淀粉、高蛋白含量不仅污染环境,企业还需投入近30%利润处理,导致薯农收购价难以提升。

“解决红薯废渣难题,就是激活5145万亩红薯土地的黄金产能!”来自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季楷轩是“不负苕华”实践团的队长,他面对记者的镜头,斩钉截铁的说道。而他也带领团队将国家“十四五”大宗固废资源化战略化作实验室的灯火——在武汉工程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的600个日夜,他们开发连续化一体化基于双螺杆挤出的高效处理设备提升红薯废渣处理效率,用催化降解体系实现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脱除,用梯度脱水技术实现水溶固液分离,最终复合成低成本高性能全降解地膜颗粒。当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100%土壤降解率”与“7500元/吨成本”时,杨总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这群大学生,做到了一件造福恩施30万乡亲的事!”

这场在乡村中的公司走访交流,正撬动产业变革的齿轮:三丰公司计划开放中试车间,湖北农发集团启动专线地膜产线设计,政府研讨补贴政策。若技术全面落地,全国红薯淀粉加工比例有望从 20% 跃升至 40%,为薯农增收开辟新通道。

夕阳给三丰公司的厂房镀上金边,装卸工人正将新到的淀粉提纯设备零件搬进中试车间,叉车的轰鸣声与指挥人员的哨声交织。不远处的试验田里,湖北农发集团的技术员蹲在垄间,用卷尺反复测量新设计的可降解地膜覆盖效果,图纸边角被汗水洇出深色痕迹。村部会议室的灯光彻夜未熄,政府工作人员与专家们围在铺满数据的长桌前,激烈讨论着农机购置补贴细则。

晚风裹着红薯藤蔓的青涩气息掠过晾晒场,几台崭新的智能分选机正吞吐着刚出土的红薯,不合格的薯块顺着传送带滑进发酵池,而优质薯则被精准归类,等待运往深加工车间。来凤县的夜空下,产业变革的齿轮已悄然转动,田间地头的每一个忙碌身影,都在为红薯从 “土里货” 蜕变为 “金疙瘩” 注入力量。

(通讯员:季楷轩、吕美萱)


推荐阅读:

图片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TXT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25 湖北在线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